第171章 宴请
等到华灯初上,李璋才赶到了潘楼,让张玉兴意外的是,李璋后面竟然还跟了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年,正是他的弟弟李珣。
“家父如今在外为官,今日舍弟在家读书无聊,赶在我下值时来找我,我就把他带过来一起吃顿饭,也和张县男多认识认识,算是不请自来了。”一进门李璋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,他倒也希望李珣多和张玉兴结识下,甚至根据赵祯所说,都想把李珣送到张玉兴那里读书学习,可惜自家弟弟性格正处于叛逆期,对读书之事极为不耐,好在他因为喜欢足球,对张玉兴倒是并不反感。
“没关系,咱们都别把自己当外人,随便坐,小二,贵客已经来了,快些上菜。”张玉兴倒是没什么意见,反正能和李家搞好关系正是自己希望的。
三人在桌子边坐下来,很快小二就把张玉兴之前点好的酒菜全都上齐了,张玉兴给两人的杯子里倒上了酒,这才说道:“璋哥今天帮了小弟大忙,辛苦哥哥了,今天小弟做东,两位喜欢吃什么随便点,咱们今天一醉方休。”
三人举杯一饮而尽,李璋放下杯子拿起筷子吃了一口羊肉,对李珣道:“珣弟年岁还小,少饮几杯,这潘楼里的羊肉做的一绝,其他地方绝对吃不到这样美味的羊肉,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多吃些肉,放心,对面坐的可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财神爷,绝对吃不穷他的。他的肥皂香皂生意现在可是红火的不得了,一直都是供不应求。听说现在又要有什么大动作了?前段时间可是闹的整个京城都沸沸扬扬的。”
李珣少年心性,有些不满的说道:“哥哥总是睢不起人,我已经是不小了,马上就要十六了,到时候我也求官家哥哥给我弄个大官当当,说不定以后我的官职比哥哥的还要大呢!”
李璋有些溺爱的对李珣道:“知道了,珣弟马上就是一个大人了,将来的官职一定比哥哥大的多,所以你才要多吃点肉长的壮实些。”
随后李璋又转向张玉兴道:“让张县男见笑了,舍弟其实对你还是很感兴趣的,他对读书不怎么在行,对你弄出来的足球倒是兴趣十足。”
张玉兴哈哈一笑道:“年青人嘛,现在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,就是不容易坐下来读书,喜欢运动是正常的,至少多运动运动可以有个好身体,免得将来手无缚鸡之力。不过李珣兄弟,你也不能真的放弃读书,不然的话就真的成了混吃等死,浑浑噩噩度过一生,那才是真无趣呢。读书学到的知识可以用不上,不能没有,不能让别人以为你没本事。”
李珣听了张玉兴说的话,有些满不在乎的说道:“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?我们外戚又不能当文官,就算是为武臣,手中也没有实权,除了混吃等死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做?读了那么多书,费了那么大的劲,最后不还是一无所用,还不如多找些乐子实际些。”
李珣是年少轻狂,有什么就说什么,不过他说的也是实情,就连李璋听了也是心下戚戚。宋朝绝对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代,自秦统一中原以来,汉唐之时外戚专权现象时有发生,西汉有吕后专权,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霍光专权,西汉末年王莽专权甚至取代西汉建立大新朝。
到了东汉时期,外戚专权越演愈烈,外戚专权与宦官争权可以说是贯穿了大半个东汉历史,汉安帝时期的邓太后,汉灵帝时期窦太后,汉少帝时期何太后,每一次皇太后听政都有外戚专政,造成杀伐不断,最后葬送了东汉。
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,更是将外戚专权达到了顶峰,武则天直接走向台前一步登天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皇。外戚专权最为狠毒当属北魏时期,冯太后和胡太后竟然分别杀死了皇帝,真是被权力蒙蔽了双眼,六亲不认。
到了北宋却一反常态,算上只在位两年的倒霉皇帝宋钦宗也才一共九任皇帝,前后却有六位皇后垂帘听政,只是为皇权的顺利过渡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,却没有发生前朝的那些外戚专权的现象,可以说是对外戚专权防范最好的朝代。
之所以会如此,就是因为北宋从开国之初,就一直执行宋太祖制定出的“崇爵厚禄,不畀事权”的政策,说白了,就是根据亲属等级可以授予相应的官职,但是不给于实权,外戚的待遇绝对的高,外戚俸禄优厚,官至节度使,其月俸高达四百贯,比宰相每月还要多100贯。但是在直正的权力上,外戚鲜少能接触的到。
首先在北宋外戚只能为武臣,不能当文官,这在重文轻武的大宋朝,就代表着远离决策层。第二就是外戚在外当官只能是武职,不能当地方一把手,不能为监司或郡守把持一方民生。最后就是不能在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任职,这两个机构掌握了文武大权,是朝延的核心权力机构,把外戚从其中排除在外,就杜绝了外戚专权。
像李璋因为赵祯对李家的信任,最后做到了武胜军节度使、殿前都指挥使,官职可以说是已经升到尽头,可是也要听从三衙和枢密院的命令,想要调兵还得是枢密院说了算的。
张玉兴也知道这些外戚的情况,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,实际情况则是充满了无奈。只要你在军中任职,就要夹起尾巴做人,无数双眼睛盯着你。只有你卸了任,无官一身轻,随便你在民间做威做福,只要不激起民怨,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,顶多就是训斥几句了事。
张玉兴思考了一会儿对李珣说道:“其实并不是只有在朝为官,才能成就自己一番作为。我以前就没怎么打算入朝为官,但是我却有一些想法,就算是不当官也能为大宋朝的百姓们谋得福利。只要你不希望自己一生碌碌无为,想要自己亲手创一番作为,就算是不当官,我也能帮你实现你的理想。你现在还年轻,不必过于着急,真有什么想法了可以去找我。”
说着张玉兴又转向了李璋:“哥哥还是先帮我想想怎么把眼前的困难渡过去。”
李璋放下了手中的酒杯,想了一下说道:“根据我这两天得到的消息来看,这次主要出头的就是阎士贵和阎士良兄弟两人,多半就是假借阎文应的名头而已,至于阎文应知情不知情现在还不清楚。想来他本来就对你不满意,如今下面有人出头,虽然不是针对你,只是对付你的好友,就算是阎文应知道了也会当做不知情,反正王家只是一个小人物,事情不可能会闹的太大,大不了他就推脱不知道就是了。依哥哥来看,最好是不要闹僵,能说和就最好不过了。”
张玉兴又问:“那哥哥能不能出面找人给他们说和说和呢?只怕这件事还是要哥哥帮忙,如果我去石全彬他们,反而更容易坏事。其他我能找的也就是我们绿茵社里的这些人了。”
这时李珣吃下了嘴里的羊肉,把筷子一放插话道:“依我说,费那个劲干什么,咱们几个直接找到阎文应,逼他叫他的手下收手就是了,他还敢不给咱们面子不成?”
李璋瞪了自己的弟弟一眼:“胡说什么!你这样一闹,阎文应还怎么下的来台,就算是当时不敢反驳,可也完全得罪了他,以后只怕会给咱们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”
李珣哼了一声:“哼,怕个球,就凭他一个宦官,能给咱们家找什么麻烦?”
李璋气得恨不得给他一下子,怎么什么话都敢乱说,还好现在只有张玉兴在这里,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。“不管怎么说,阎文应也是入内副都知,在皇宫中多年,深得刘太后和郭皇后的赏识,在宫中说话还是很管用的,官家对他也是很信任的,闹得不愉快了谁都不好看。”
李珣还是不服气,梗着脖子对他哥哥说道:“哥哥,你别以为我年纪小就什么都不知道,那阎文应是真宗时期的教给,刘太后对他也足够信任,对咱们的姑姑李太后可没有那么亲近,前几年对咱们李家也不怎么待见,现在刘太后身体越来越不好,他才开始慌着找后路,想要和咱们李家套近乎,早干什么去了!再说郭皇后,她那性格一般人都接受不了,也就是刘太后喜欢她,其实阎文应也不怎么待见她。等到刘太后百年之后,他要想在宫中站的住,不还得靠着咱们李家,现在咱们找他办事,他敢不答应一个试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