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闪回大宋

报错
关灯
护眼
第189章 大殿辩论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  赵祯听了张玉兴辩解点了点头,又转向孔道辅:“孔卿家有什么要说的?”

  孔道辅迈步出列,先向赵祯行了一礼,这才转向张玉兴说道:“张县男,之前你在盐田务任职之时,就曾上书想要变革文字,用一些鬼画符一般的符号来代替汉字里的数字,当时就已经被朝堂驳回,没想到现在你又变本加厉,不光是要改变汉字里的数字,竟然要把更多的文字,全部都要改成你所谓的简体字。要知道文字乃是上古圣贤传来来的,是我辈读书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,岂是你一人之力就能随便更改的?你的学生们学了你的简体字,又怎么能看的懂圣贤传下来的经典史籍,你这还不是目无圣贤是什么?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?”

  张玉兴淡淡的说道:“孔大夫此言有失偏颇,下官不敢苟同。须知自上古先贤发明文字以来,只是作为一种工具,来承载知识传承于后人,最早是刻记于甲骨之上的,然后有铭记于石碑铜器之上的,再然后是刻于竹简写于锦帛之上,直到汉代发明了纸张之后,才有了如今方便书写阅读的书籍。文字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,书写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至秦统一六国之后,书同文,车同轨,让知识更加容易发展壮大。可是纵观这些发展的历史,文字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工具,就是为了能把知识和历史记载下来,能让后人更方便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和历史。”

  说到这里张玉兴略微提高了一点嗓音:“文字从诞生到现在,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,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变?下官仔细研究过这些文字,很多都非常复杂,难写难认,有些汉字仅仅是为了美观,竟然比以前的文字更复杂,无形中就提高了人们学习的难度和成本,这就使得猎取知识的门槛对穷苦百姓更高,知识就被富有的家族和一小部分人给垄断起来,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,读书仍然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,更多的百姓全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。”

  “同样一个字,如果能简化掉几笔,同时又不会和其他字产生重叠或误识,就可以让人们更容易记住,用更短的时间学会更多的汉字,这难道不好吗?你觉得让所有人都用更长的时间来学习识字,甚至有些字太复杂总是出错这种方法好,还是能让所有人更方便快捷的学会识字更好呢?再说我也不是只让学生学习简体字,而是简体和繁体一起学,只不过是先学简体字,繁体字为辅,平时主要使用简体字,学会了简体字就更容易学习繁体字,至少看到繁体字他也能认的出来,不会出现最后像孔大夫说的那样,看不懂先贤留下来的宝贵书籍。”

  孔道辅听了张玉兴的解释一时找不出什么话来反驳,脸色被憋的通红,有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,憋了半天才哼道:“哼!你说的那些都是强词夺理,如果是让学童即学你说的简体字,又学现在用的繁体字,岂不是更加重了学童的学习负担?”

  张玉兴淡笑着反驳道:“不会的,学童在学习时主要学得就是简体字,这个更容易学会记住,繁体字只是出现在简体字旁边,知道这就是这个字的繁体字,但并不用刻意去学习,只是要求学生在看到它时会用联想的方式来认出它是哪个字,用已经学会的简体字来代入繁体字,这样的方法不会加重太多的负担的,不信你可以问一问在场的这位学童,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。”

  石头还小,完全不知道大殿上的礼仪要求,听到张玉兴话,不假思索的就回答道:“我认为院长说的很对,简体字要好学很多,很容易就能记住,学会了简体字再来记繁体字,就要好记的多了,因为很多简体字都和繁体字在结构上很相似,或是中间有一定的规律。”

  石头的话更让孔道辅说不出话来,这时孔道辅的身后就有一名御史站出来,行礼之后直接道:“文字乃是先贤传承给我们的,需要不需要简化,怎样简化并不是你张县男一人说得算。这个暂且搁下不提,单说你为什么要教给学童们那些鬼画符一样的东西?让学生们学习那些似字不是字,乱七八糟的东西,难道是要让他们以后当道士做法驱邪不成?”

  张玉兴“噗嗤”一声乐了:“这位御史说笑了,本官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去当道士?你口中的这些鬼画符一般的符号,正是本官推出来的一套启蒙学童识字的方法,能够有效大幅提升学童识字的速度和正确度,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鬼画符了?”

  那名御史一听就怒了,大声喝道:“不可能!这就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鬼画符,就连我们大殿之上的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东西,这些学童怎么可能看的懂?你不要在这里无理狡辩,否则我就弹劾你目无王法,欺君妄上之罪!”

  张玉兴依旧平淡的回道:“有理不在声高,你这么大声的叫喊,在这大殿之上合适吗?你也用不着和我争这些,我不管怎么说你偏要不相信,不如就让我们拿事实来说话。现在就有一名学童在此,你如果不相信,可以当殿考较一番就是了,到时候由不得你不相信。”

  孔道辅也来了精神:“考就考,既然你这学童只是刚入启蒙班不足一个月,那本官也不欺负你,就考一考他能识的多少个字好了,就用你的那本启蒙文字里有的字就好了,不知道这位学童学到了哪里啊?”

  石头听孔道辅问道他学到了哪里,急忙站出来说道:“回这位大人的话,小子在启蒙班中已经学过了三字经,背诵基本上没有问题了,大部分的字也都能认识,只是如果让我来写字的话,简体字还行,很多繁体字我还写不好。”

  听了石头的话之后,大殿之上传来一阵吸气的声音,所有人都被石头的话惊的目瞪口呆。不怪他们会这样吃惊,《三字经》虽然经过张玉兴的删减,去年了一些到现在还没有发生的历史典故,以及一些不太合适出现的天文地理等内容,也有差不多千字左右了,虽然文章里面有一些字是重复的,也能有差不多八百字是生字了。可是石头却说他能认识其中的大部分,就算是只认得其中的七成,那就有五六百字左右了,这么快的学习速度,怎么能不让这些人吃惊呢?

  就算是后世的小学中,一般一天也才学习十个字左右,更不要说是在古代,学习的还是繁体字时了。在这些大臣的认识中,一般的蒙童一天能记住六七个大字,就已经是非常聪明的了,一天能学习十个大字,就几乎是极限了。现在石头上启蒙班的时间不足一个月,竟然就已经能认得五六百字,这可就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了。要知道石头现在可是只有八岁而已,如果让他们知道石头所说的认识《三字经》大部分字的意思,其实就是只有个别生僻字不认识的话,怕是他们要更加接受不了了。

  这也就是张玉兴的启蒙班预定的只开设一年左右,所以时间上面有些紧张,所以教的时间就没有后世那般精细,进度上就要快很多,当然也因为这些学童确实争气用功,不仅仅是在学院中学习刻苦,就算是回到家中,也是一有时间就在地上练习,每个字都是一遍一遍的反复临摹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这般强度的用功,让这些学童们识字的进度也加快了不少。另外还有一点就是,石头虽然年纪在班上可以说是最小,学习天赋却是排在前头的那几个,别人的字义还有可能记的不太正确,他对字义的理解在一百多个同学中也是最顶尖的存在。

  当初唐介也是秉着公心,到那之后就在心中确定了人选,后来发现石头其实要比其他人强上不少,不过唐介的性格就是如此,既然决定了就不在更改,反正也只是字义上强一些,识字的进度都是一样,毕竟都是用的同一个教材学出来的。

  孔道辅吃惊归吃惊,还是大声说道:“好!那本官就考考你《三字经》里的字,看你能认得多少个。”说着就向赵祯请示,想要前去给石头出题。

  赵祯在上面也没有反对,于是有内侍带着孔道辅去往偏殿之中,在一张宣纸上写了几行字,总共大约有个七八十个字左右,等墨迹吹干的差不多了,这才由内侍捧了回到大殿之上,由两名内侍一人抓住宣纸的一端,拉开展示给所有人观看。

  赵祯也仔细观察了一下纸上的内容,上面出的题也没有什么出奇,只是从那本书册中的《三字经》中提取出来的文字,打乱了顺序写在纸上。不过孔道辅毕竟是要考一名八岁的蒙童,有些生僻字就不好意思拿出来,上面的字虽然有一些字的结构比较复杂,却还在常用字的范围之内。

  于是赵祯点了点头:“好字,这手字写的端是行云流水,苍劲不凡,真不愧是孔家传人,来呀,拿去给那刘华成,让其开始测试。”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